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在明、清时期的杰出范例。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,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,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、社会、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。
—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
8月21日,顶着淅沥沥的细雨去了平遥古城。
一下火车,刚出车站,便受到大雨倾情热烈欢迎。车站前方三角路段,完全被雨水淹没;积水几乎成了河流,奔腾不息。人无法通过,只有各类汽车行驶在水中。车过之处激起硕大的浪花,如飞泉瀑布美丽。车站附近不乏小凉快,每人2至三元便可以去古城。因初来乍到又赶上大雨,我们一行五人花了点冤枉钱,但是总体感觉这里民风还比较淳朴。对外地人狠砸的不多见。车站正对着古城,我们二次乘车后便直抵古城。
被列为世界遗产的平遥古城距太原100公里,是黄河中下游汉民族生活居住的典型古县治城池。1997年12月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文员会将平遥古城列入《世界文化遗产名录》并做了评价:“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、清时期杰出范例;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,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,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、社会、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。”
另据《尚书。禹贡》记载,中国古代天下划分九州;平遥当时属于冀州,称为“陶”。相传尧帝继位前受封于陶(即平遥),继而受封于唐(即太原),故史称尧为陶唐氏。西周宣王五年(公园前823年),大将尹吉甫在北伐时,曾驻兵于此,并筑西北两面城垣,此即为平遥古城最早雏形。为纪念这位历史名人,后人修筑了完整的平遥古城墙,并于东墙修建“尹吉甫点将台”;于东门内建“尹吉甫祠”;上东门外“周卿士尹吉甫墓”至今保存完好。平遥古城完整初建是在北魏时期。为避北魏太武帝圣忌(拓跋焘)改平陶为平遥,一直延续至今。
平遥古城完整保存了明、清时期原貌。之所以幸存至今,及有关人士介绍:
1、战火经历较少。冷兵器战争时代结束后,民国山西阎锡山统治,战火烽烟较少波及。日本侵华战争中长驱直入,几乎未受阻拦;而解放战争中,国民党44师,于1948年7月13日也凌晨弃城逃跑,使古城未受战火波及。
2、古城地下水源贫乏,不适合现代化工业建设;地方财政紧张无能力旧城改造,故而使其得以自保。
3、改革开放后,1986年平遥古城被国务院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;199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,使得古城受到全面保护。这几方面原因使得古城幸存下来。
平遥古城最后一次扩建和拓展于明朝洪武三年(1370年),周长达六公里之多,规模维持至今。古城有六座城门,南、北各有一门;东、西各有二门,故名曰“龟城”。
平遥古城集军事、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宗教于一体,完整保留了黄河中下游汉民族古代图腾文化的痕迹。城墙环周三千垛头、七十二座敌台,寓意孔子“弟子三千,七十二贤”,反映了儒教在古代汉民族文化中的主宰地位。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,对研究古代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、习俗等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。
雨中漫游小城,清爽湿润,不必担心日晒酷热。看两边青砖青瓦的古屋,纯木制的门窗,体味那一份古老。心情很舒畅。平遥古城小街上地方风味随处可见;最出名的是平遥牛肉,味美价廉肉质鲜嫩。独特姜味大块灶糖也很吊人胃口。
一下火车迎接我们的就是热情洋溢的大雨,火车站前方道路一片汪洋。
一进城门前面通向各景点的街道
平遥古城钱庄。院中的大缸装满了水,据说那是“财运”,有很多人在缸边照相。
平遥文庙石龟。
平遥城隍庙。一进门右侧房子内,还有地狱酷刑彩色泥塑。
衙门银库房(不过不要动心啊,全是假银元、银票)
银库旁边过路处的龙柱,只有一根。
路遇婚车;新房在车后方的小胡同里。婚车也带给我们一种额外的快乐,遇上喜事总是幸运的。
评论